close


在帶上一屆的班級時,我曾提出過讀報教育的申請。但這次沒再提出的原因,主要是想把機會也讓給別人試試。


 


    正式的讀報教育,有固定的進度、系統的教學,而且必須提報成果,多少是有點壓力的。但是如果按自己的腳步,隨機在教學中融入,卻是相當有趣的。只是,如果有機會,最好先經歷過正式讀報教育的實驗,這樣,日後要「自由」進行時,會比較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


 


    報紙的特色就是內容「新」,而且訊息「快」!是機會教育最好的素材。


 


    現在的孩子普遍的特性是「不聽勸」,嫌父母與師長過於「嘮叨」,這時,什麼也別說,就把我們想傳達給孩子的話,轉個彎,用報紙上相關的消息來佐證,藉由這樣的「包裝」,讓孩子了解到我們並非在嚇唬他們,而是真有其事,只希望他們日後別成為報紙中負面事件的主角!


 


    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當然,我們可以用外力來制約與規定,但總是治標不治本。治本之道是孩子打從心底願意改變,然而,要孩子成功調整內在思惟卻又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到的。必須要常常的「提醒」,一直到孩子內心「覺醒」了,自然做出改變。這過程,就好樣服用溫和的中藥一般,慢慢見效。


 


    我在20110520看《蘋果日報》時,發現了一則新聞 ── 〈床上吃零食  少女耳生螞蟻窩〉,當下就覺得,這是教導孩子衛生習慣的教材。


 



 


    於是,我就把這則新聞帶到學校,用磁鐵貼在黑板上,告訴孩子有這件事,希望他們利用下課時間到前面來看看。


 



 



 



 


    我刻意不影印,也不掃描用單槍投影,其實是有用意的。因為孩子們生性好奇、從眾,更愛擠在一起看東西,只有一張放在黑板才能充分引起動機,此外,讓孩子們「接觸」報紙的「實體感」會比螢幕中的影像真實,而且,我覺得,讀報的引導,最好還是透過實體報紙的引導比較好!(日後電子報風行後,到時再說 … …


 


    這樣的讀報引導動作,其實想傳達的意念,是「有吃零食的小朋友要注意了,千萬衛生習慣要良好,別造成屑屑養小螞蟻 … …」,只是不透過刻意的說教,而是實際生活的內容「間接傳達」罷了,然後讓孩子討論與發表意見,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想到並說出我們「預期」他們要學到的內容,當然,我們更希望孩子們不是只停留在「認知」的層次,最好是能夠實踐。


 


讓孩子看了這則報紙的消息後,打鐵趁熱,我順便告訴孩子們,老師有很多的知識管道是從報紙而來,「這裡有很多國語日報,大家可以來看」(感謝弟弟把一些國語日報送給我),這時,發現到孩子們都能用心的看報紙。















    當然,自動讀報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次到位,必須常常的「引起動機」。日後,有類似的訊息,就要不定期的機會教育引導,並帶入讀報教育,這樣必能一舉多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liang3399 的頭像
    yuliang3399

    快樂百合的痞客邦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