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在面對新的學習單元之前
我認為「準備好了」比「先學好了」更重要
或者更具優勢
此話怎講

身為家長的我們
常會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於是乎很多人「提前教」或「偷跑」
(把日後要學習的材料拿來先教給孩子)
這麼做不是對或錯的問題
只是
似乎著力處有些偏頗了……

同樣的教材,為何有些孩子學習起來得心應手,有些孩子則「追」得苦不堪言?
關鍵也不是在對材料的「熟」與「不熟」,因為有些孩子考完試也都忘光了…….

主要是書本在每個新的學習單元都有個「預設」
認為孩子在學習此單元前,就應該具備好學習的能力與條件
問題是
孩子真的都準備好了嗎?
這是很有疑問的

我覺得以色列教育心理學家Feuerstein所主張的甚是:
他認為一些學習成就未達應有表現水準的原因,非生理因素,而是文化剝奪,以致鈍於接受外在環境之學習經驗或刺激,無法有效學習而成就低落。(張玉成,1995)

我對「文化剝奪」的解讀是-----「缺乏足夠的生活體驗」
因為…….
現在的孩子表面上什麼都有(物質方面)
但生活經驗極度的缺乏
不管是人際、社區的互動
與大自然的對話
都少之又少
生活的場域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安親班,要不然就是在家裡…….

大人工作很忙
陪伴的時間少
所以大多由電視或網路陪伴
偏偏這些又與學校或書本「要求的能力」有所差距

於是乎
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
孩子的能力是必須刻意「教」才能學會的

那麼,一定有人有疑問
為何早期沒人教就會?
誰說沒人教
因為那時大家庭,人多,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學會
現在的小家庭哪有隨時可學習的榜樣呢?
「生活經驗」不會憑空從天下掉下來的,是必須刻意安排,實際經歷的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
一個很「要命的事實」
學校課堂上的教學常常是在做------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的「統整工作」
這就是問題所在!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生既沒足夠的經驗,要如何「統整」起呢?
現今學校教學的難題就在此
學生沒了個人的體驗
老師的講解與資訊的融入,充其量也是「二手的經驗」
老師也無法代替學生去體驗,因為這是「很內在的經驗成分」
要知道課本的東西相對於「現實的生活」,是抽象的、摘要的、縮影的
必須藉由實際的生活體驗才能提升到這樣的層次
否則所得是很「虛」的

對於從來沒有碰過的東西
連大人第一次接觸都難免感到陌生
更何況要提升到分類、想像,甚至是創造的層次

與其要「先教」孩子新的學習課本的「內容」
我建議倒不如先充實孩子的「生活體驗」與「背景知識」
知道孩子「即將」學習什麼內容
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我們可以及早培養,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體驗
我認為,這才是「預習」的真諦

寒暑假是充實生活體驗最佳的時機
千萬不要讓孩子埋葬在作業裡
看看新的學習單元吧
孩子需要有哪些經驗當學習的基礎

舉例來說
國語課裡常會有遊記
不妨來趟親子遊,孩子就有經驗

社會談到工廠、製造、傳統與現代……
何其抽象啊
假日時就真的帶著孩子去某間工廠參觀,來個知性之旅
或以傳統雜貨店與7-ELEVEN做為研究比較的對象,親子討論
歷史的部分可以拜訪名勝古蹟並閱讀相關的故事

數學將學到時間
就拿時鐘給孩子「玩個夠」
要學到分數
就先讓他們「分個夠」
當然大人要和他們「一起玩」,才會「玩出意義」

自然則多提供類似的材料讓孩子玩、操作
以便日後學習能駕輕就熟

有足夠的生活體驗作為「後盾」
面對新的學習單元是不必懼怕的
不要死讀書
適度的練習與複習無不可
但不要浪費在枯燥的作業堆中
寒暑假是促進生活體驗最佳的時機
大人必須用心提供孩子學習的環境

先讀熟新教材固無不可
但充其量也只是「精熟」該內容而己
惟有充實相關的生活經驗才能讓學習的效果更加的「活化」
也才能面對未來
在實際生活中,充滿各種變數的挑戰

面對新學期的學習
您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您有提供環境或資源讓他們好好的「準備」嗎?
如果有的話
恭喜您
您的孩子已然贏在起跑線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liang3399 的頭像
    yuliang3399

    快樂百合的痞客邦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