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過度的強調學歷、文憑與證照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終於出現了一些過去少見的怪事,如果要舉例,真的是說不完,大家有興趣的話,每天看電視新聞或報章雜誌即可。因為,天天都在上演!




    從之前的「打錯針」、「恐龍法官」,以至最近的「保母」事件
… …,無一不是最好的例證。




    這說明了:




有「文憑」、「證照」,不代表有「經驗」;




有「經驗」,不代表有「能力」(程度);




有「能力」,不代表會「應變」;




會「應變」,不代表有「操守」;




有「操守」,不代表能「與時俱進」!




一切的一切,都須看當下實際的表現。




 




古代的神醫華佗,他有現在的「照」嗎?看看最近社會上的許多「出包」的,不都是有照,或是「學有專精」的人士嗎?說來,真是一大諷刺!




 




    記得,我小時候,就曾聽過一件令人覺得「心酸」的事
… …




    有人去向中藥行向老師傅「拜師」,學習醫病技術及各種藥理的知識,然而,徒弟在學成之後,考過了「中醫師執照」,成為「合法」、「合格」、「有牌」的中醫師,而他的老師呢?因為無法熟背考試科目的內容,當然考不過,於是乎,在法律的認定上,就成了「江湖郎中」。最後呢?演變成老師傅幫徒弟拿皮包的現象
… …




 




    老一輩的人經過現實「社會學」的歷鍊,雖然撞得鼻青臉腫,但多數具有真才實學;而現在教育制度下,人們以拾人牙慧、讀書「直升」為主,因此多數呈現和社會嚴重生活脫節的現象。這樣的「慘狀」不禁令人喟嘆!




    此時,再看看明代王守仁(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等學說,就會覺得相當的感動。不是嗎?求學,求的不就是「真才實學」嗎?而「心即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不僅說出目的,還點出了大家容易忽略的重點:「良知」!




 




    從我之前分享的一些文章來看,格友應該不難發現:其實,讀書、考試應該是很容易的!但是,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把書讀好後呢?  就是「學做人」啊!




其實,「做人」也不用「學」,因為只要「喚醒」本身的良心即可,就是「心即理」與「致良知」!




 




    先談「知行合一」的部分:




    「知行合一」談的是實踐的層次。有一句話說得好:「從做中學。」然而,現在卻是「學」了之後,不知如何做,紙上談兵,眼高手低
… …,在這樣的情況下,讀得愈多,反而愈慘!因為,從頭到尾都關在象牙塔裡閉門造車,不食人間煙火。




    不管學士、碩士、博士等階段所學習到的,大多是他人的「知識」,只有經過一再的「親身驗證」,才能「吸收」,甚至「內化」成自身的「智慧」。因為,「知」(知識的學習)與「行」(驗證的行動)同時併行之後,才有「合一」(成為自身的智慧)的可能。




 




    由此觀點看來「記憶」是很重要的!




    「專家」與「生手」的不同在哪?專家有豐富的經驗,而此經驗已放在腦海裡!




    如果此專家沒有記憶,每一次都必須說:「等一下,我去找資料
… …」那如何做緊急的危機處理呢?(參見之前發表的文章〈
記憶、理解與應用是高層次思考的基礎~談對高階能力的迷思




〉一文)




    想要有經驗的「記憶」,前提當然是先要有「豐富的生命體驗」,所累積的經驗,才有記憶的價值,也才能回饋與驗證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智慧。(參見之前發表的文章〈詩外工夫~生命體驗的重〉一文)




    以上是「知行合一」的部分。




 




至於「心即理」與「致良知」呢?




    這是一門需要自省與勇氣的工夫,但看到社會上許多荒腔走板的事件,實在令我無言,不知如何下筆了!




    喚醒自身的良知,對某些人而言,真的有那麼的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