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看到格友的文章《跳格子和ABC,真是心有戚戚焉。




(參見:http://tw.myblog.yahoo.com/jw!Pg8psaiLCR6W2_FEgsI-/article?mid=2192&prev=-1&next=2189




    這讓我回想起,在上學期時,由於節數的關係,除了要教自己班的台語外,也必須教隔壁班的台語課。




    因為本身就喜歡台語,也喜歡唱台語歌(雖然不怎麼好聽),同時也有感於這代孩子的台語能力正不斷的流失中,且一些好聽的老歌也是如此。所以,在備課時,我就故意補充台語老歌,並和課程做聯結。




    上學期,我挑的補充歌曲是《嘉慶君遊台灣》、《坐火車遊台灣》以及《阿爸牽水牛》,用意在讓孩子們了解從歌唱中了解台灣舊地名、各地的名產以及感受農家的生活
… …




    這幾首歌,算是相當老的,但,那又怎樣?




    果然,剛開始時,孩子們都覺得「奇怪」,畢竟「不對味」嘛!




不過,也不愧是孩子,具「強大的可塑性」且「分別心」畢竟不大。我發現,孩子們漸漸接受,而且也會跟著曲調哼唱。




    這讓我感受到,只要「刻意」的教,很多上一世代及我們世代的種種(像格友所說的遊戲),是可以傳承的。




一回生,二回就熟了!




    記得祥祥很小的時候,我們也刻意讓他聽很多的「老歌」,後來發現他不但不排斥,無形中也消除了不少的「代溝」呢!像是後來我播放各式的老歌與民謠,或是鄧麗君與鳳飛飛的歌曲時,他聽得很自然,不會有排斥感。但如果那時不「刻意」讓他聽老歌,那恐怕現在對音樂的喜好會和我們大相逕庭吧!




    那現代的怎麼辦?孩子會脫節或跟不上嗎?




    放心!這世代的孩子本身就喜歡動感與節奏的音樂,就像電腦一樣,不用學就會!




    可是,有很多的事物,如果再不刻意的教,是會逐漸流失的,例如母語及古早的童玩和遊戲等等。    當我們在慨嘆新世代和我們有「代溝」的同時,就表示我們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雖然現在學校有教台語,但如果在平常或是沒有從小就學習和講的環境,在家裡也都不使用,那麼,那種感覺不就好像在學「英語」一樣嗎?




在和孩子互動時,不妨大方的和他們分享自己兒時的種種,那就像一部活生生的歷史。如果有老人家,一定有說不完的故事,甚至他們童年的玩具或遊戲會更有趣哩!




    台灣有很多寶貴的文化,或許我們無法一一的介紹給孩子們,但至少我們可以在世代的互動中開個頭,引起動機,讓孩子們在童年時「傳承」我們過去的一些美好回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