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看到書裡寫著:「言寡尤,行寡悔」時,分享了網路上有的一個寓言小故事,故事大致是爸爸教導他壞脾氣的孩子,只要每跟人家發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根釘子。如果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就可以拔下一根。後來,等到孩子把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時,他發覺可克制暤氣了,高興的找爸爸談。爸爸意味深長的對孩子說,雖然釘子已經拔光,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籬笆這裡了。其實,你對人發一次脾氣,就像往人家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就像你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不巧,那天,班上又有小朋友做錯了事。早在兩位事主回教室之前,我已接獲通報。這兩位小朋友其實也很好,只是常出狀況,事後也能「反省」,但我想,大概是「印象」不深刻吧!其實,我覺得,道理孩子們都懂,只是在「關鍵時刻」時,那些道理能否成為引導他們的「內在聲音」才是重點!就在這兩位小朋友回教室時,我要他們說一下「剛才做了什麼」。


 


    豈料,他們認為沒什麼,認為「只是」在某處「拿了」東西出來用一下,但「已經」「放回」原處罷了。(雖然那裡面的東西本來就是提供大家用的,但只限放置於某處)


 


    這件事處理起來,可大可小,認真處理,有人會認為老師大驚小怪,把學生「一時」的不當行為當成嚴重的事項來辦;但不處理,也有人會認為老師不負責任,忽視學生小小的跡象,恐日後會演變成更不好的行為 … …


 


    想到我最近讀的《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突然給了我 idea ,當然,我不可能叫學生拿釘子去釘學校的牆壁,那可是破壞公物的行為。看著這兩位事主的表情,我想,他們的心裡在想:「看來老師又要嘮叨個什麼了 … …」孩子們都「知道」,這種事的「結局」一定是「老師會『告誡』或『提醒』他們日後切勿再犯。」我不想讓孩子有這樣的想法,進而把「道歉」與「認錯」當成敷衍了事那種「無所謂」的習慣。所以,我想學學那故事中的爸爸,做一番的演示。


 


    於是,我要其中一位去拿紙來,用釘書機在上面釘一下。


 


我問他們:「看到了什麼?」


 


他們說:「上面釘了一根釘書針。」


 


我說:「對,現在請你用釘書機後面,『小心的』把釘書針拔掉。」


 


那位小朋友照著做,做完後,我接著問:「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


 


兩位孩子說:「紙上面有兩個洞。」


 


    我說:「是啊,做過的行為,就像紙上的洞: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我從兩位孩子們的眼神中看到了「震撼」,我想,這次的「說教」應該對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了一些些的「影響」在了,雖然不能保證他們「從此」「大徹大悟」,但我相信「印象」應該夠深了!


 


    以下的照片,是我自己補拍的。(如果在輔導的過程,我也拍的話,恐怕孩子們會覺得很奇怪。)


 


 


原本好好的一張紙


 



 


釘上了一根釘書針


 



 



 


縱然之後把針拔去


 



 


也會在紙上永遠留下被釘過的痕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liang3399 的頭像
    yuliang3399

    快樂百合的痞客邦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