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延續我之前發表的文章〈當學習「卡住」時,怎麼辦? 〉,除了先天智力、後天的腦傷或是個別的興趣、性向、天分 … … 等其他特殊原因之外,理論上,國民教育階段的教材應該是可以學會的。有如有什麼差別的話,就在「時間」而已!





    說得白一點,學校的「教材」,其實都只是「重點摘要」而已!





    如果孩子們在「學前」沒接受過許多文化刺激,或「生活體驗」一片空白,那麼,就學後無法理解課本上的內容,那是「理所當然」的事!





    別的不說,就舉社會課的歷史或地理吧!課本可能把所有的「內容」巨細靡遺的揭示嗎?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呢,只能呈現一些重點或是摘要。然而,問題來了,那就是會讓孩子們「看不懂」!





  咦?不是有上課嗎?老師也會教啊?





  是沒錯,但問題是,人們學東西常常不是一次習得,經常要有段「熟悉」的過程。如果平時沒有接觸過,只是上課時第一次聽到,能否學得好就不一定了!





    我在讓孩子們畫課本的「重點」時,經常一再的提醒孩子:有畫的地方是必須特別注意的,沒有畫的地方,也不是不重要,如果沒有了其他的字句(沒了脈絡),你根本就不知道畫的重點在說些什麼!





    對啊!我們可以整理,「條列」出各科的「重點大全」,但是又如何?就像是枯燥無味的「法條」一般,多麼的無趣!(可能法條本身還有趣多了! ^ ^





每到假期,有許多家長想為孩子的學習「進補」,的確,假期是較放鬆的時刻,除了好好玩樂一番之外,這時候的學習也最沒有壓力。那麼,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呢?





    只是,要注意的是,假期期間,課業絕對不是主角,即使有安排,也只能是其中一小項而已呵!





 





    安排的方式,有「個別差異」:





一、如果孩子的學習速度是「比較慢」的,那麼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在「複習」上,直接進度超前的「預習」,狀況良好的話,進度往繼續往前開 … …。在過程中萬一遇到困難就先跳過去,先學自己可以學會的部分。(事先預習)





如此一來,假期中的「預習」,到了開學後,老師上課時,就變成了「複習」,無論如何,至少「胸有成竹」,對於要學的東西也不再那麼害怕。開學後,就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其他方面,如好好的生活、學習才藝、課外閱讀
… … 等,不必再把美好的時光全部埋葬在課業上了!





 





二、如果孩子的學習速度是「比較快」的,或是對事物熟悉後就會沒興趣者,那麼,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預習」上,這時,反而應該多安排一些平時在學校課堂無法接觸的活動,讓孩子增加生活經驗,或是進行加深加廣的閱讀。(拓展經驗,加深加廣)





    因為,對於學習快的孩子,先學的話,對孩子不見得比較好,開學後反而覺得上課無聊,開始不專心,功課反而一落千丈!然而,進行課堂外的學習,其實更有助於日後的學業表現,因為那些都是看不見的「能量」!





 





    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個別差異」,因為孩子會「變」,所以也必須跟著孩子實際的情況而有所調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例如,孩子原本學習速度比較慢,但後來因「開竅」,變快了,那麼就要改用「拓展經驗,加深加廣」的方法;如果孩子原本學習速度快,但後來遇到瓶頸,變慢了,那麼就要改用「事先預習」的方法。





 





    最後,要提醒的是,不管學什麼,真正的生活才是內容。尤其,良心才是做人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學了再多,如果沒有了良心,再會讀書,成績再好,學位再高,甚至職位如何
… …,都是「枉然」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