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期「親子天下」的封面故事是「父母一定要懂的網路管教」。我想針對其中電玩的部分做討論。過去被貶為邊緣文化、青少年次文化的電玩,如今結合科技與美學,早已以「第五藝術」之磅礡氣勢登堂入室,深入全齡,成為全球休閒主流風潮。但是電玩到底會不會讓人變聰明?在我們父母必須敞開胸懷、與時俱進,親自接納電玩優勢之時,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卻求學致知的古老智慧: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所謂反應變得靈敏,是否只表現在特定的手指頭?



電玩網路如一刀兩刃,有其利有其幣,尤其現在的電玩為玩家摻入更豐富多變的故事情節,擁有大螢幕的磅礡氣勢以及寫實逼真的畫面,讓玩家進入到真實世界裡絕不存在的震撼場景裡,擔任夢寐以求的偉大角色,在電玩設計業者仔細推敲、精密設計的關卡中,玩家的反應模式、反應心理都能即時被滿足。


 


一道道巧奪天工的完美關卡,正是琢磨玩家反應度的訓練機器,如洪蘭教授所述,玩得好,甚至可以提升反應度、問題解決的能力,如果我們這一代一味的把電玩定位為洪水猛獸、全面防堵,的確是與社會趨勢背道而馳的最下策。


 


然而,「浮萍男孩」一書提到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雖然電玩男孩在面對電玩遊戲時,其反應按鍵的速度的確比一般人更快更準,但是這樣的反應能力對日常生活、學習態度有沒有實質的幫助?對身心健康與成長發育有無提升的作用?


 


要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我們就必須拆解所謂電玩訓練出來的敏捷反應,以及實際生活中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兩者的相關性到底有多少?


 


根據大腦及運動神經的理論,每個手指頭、每塊肌肉都是由不同的神經作為傳輸管道,我們可以深深了解到,大部分的電玩都只需要使用特定的按鍵,也就是只要訓練自己快速啟動特定的手指頭就可以成為好的玩家,而其運動的模式幾乎是固定的、重複的,就像是練習樂器一樣,也就是說,不斷在做固定的「刺激反應」的手指反應訓練。


 


這就是學習一項新的操作方式,從生疏達到精熟的過程,經過無以數計的重複練習,最後必定會變成「自動化」的反射動作,大腦的連結迴路就變得非常固定。玩電玩到底會不會變得反應靈敏?以「自動化」形成的理論來看,答案絕對毫無疑問,不過必須了解的是,增強的「刺激反應」能力局限於「眼睛與特定手指」的反應連結。


 


電玩讓反應變快,代表學習能力增強?


 


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常打動作行形態電玩的大學生,在極短暫的視覺刺激中所辨認出的物件數目,比不打電玩的大學生多出50%,而且記取資訊的速度也較快,也就是說視力追蹤能力變強,同時追蹤多項事物的能力比較好。


 


但是電玩高手在真實世界的表現如何?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他們增強的視知覺能力未必反應在生活與學習之上。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顯示,沉溺於電玩的學生學業表現明顯較差,除了時間排擠效應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因素:達到良好有效的學習所需要的能力不是只有視知覺反應快而已,更非侷限在「眼睛與特定手指」的反應連結。


 


學習包含非常多的面向,語文使用、語意理解、意境的傳達與揣摩、邏輯推理、思辨、耐煩的演算與驗證、反覆的記誦等等,而這些面向至少是目前電玩無法包羅在內的訓練。甚至剛好相反的是,電玩訓練出來的能力著重在手指頭控制按鍵的快、狠、準,是一種反射動作的精熟訓練過程,最好連思考的時間都能省略,也就是不假思索的直覺反應


 


如果一個孩子把太多寶貴的時間都花費在這樣單項能力的訓練,當然反應的速度一定可以增進,但是其他需要冷靜思考、推理驗證、情意琢磨、語意表達,甚至人際間進退應對等的學習領域不僅可能被排擠掉,其腦神經的迴路也可能因被電玩的反應模式制約固定而無法分神顧及。


 


榮總曾做過一項實驗,讓1219歲到25歲年輕人玩電玩,30分鐘的火拼廝殺後,將他們送進斷層掃描,監測他們的大腦血流。打電動前,前額葉還有血流,代表還能思考事情,但是剛打完電動,血流明顯下降,腦袋空空!過度成沉溺電玩,不是只有時間排擠的效應,更有體能與心神的排擠效應!


 


真實生活不只用按鍵作攻擊就能完善處理!


 


在電玩中能成功過關所需要的能力都很接近,就是能快速搜尋目標,對準目標,然後用虛擬武器立即的狙擊、殺戮、殲滅。碰到難關與敵人,唯一的處理原則就是全數消滅,殺個片甲不留,殺愈多,贏愈多;贏愈多分,就愈增強毀滅攻擊的衝勁!長久浸淫在這種固定的處事模式中,到底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將如何形塑孩子處理事務的思考模式?


 


在真實生活中碰到難纏的對手,可不是彈指一點,就會有一把嶄新燦爛的光子魚雷自動閃出,然後毫不考慮的在數碼鐘之內用力點擊即能殲滅敵手。對付敵人不只有對抗與攻擊,也有談判、懷柔、和解的可能性。而解決不同問題的方式更涉及到不同的策略、方法、甚至需要權謀,不是只能有、或只需要成功的點擊→攻擊→毀滅,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林一鵬所述:「網路遊戲較偏重速度而非知識深度,網路遊戲甚至不能看成體育活動。」


 


解決問題可能還涉及到不可量化的情感面、心理面的琢磨,甚至需要電玩裡絕對排斥的默默觀察、耐心等候、冷靜推敲,更別說需要考慮到適當的溝通、表達方式,例如委婉迂迴、字句斟酌,或者要挺身而出,為真理道義遊說奔走。在真實世界處理事情、解決難題,絕非如電玩中只有單一且單純的因果關係。


 


要在電玩裡能不斷晉級所需要的就是反應快、眼力好、手指靈活,接受刺激時能夠毫無時差的立即反應,而玩家之所以沉迷於此,正因為在電玩模式裡能夠得到立即的聲光回饋,馬上能擁抱零時差的成就感,這種「刺激與反應」的快速連結,讓玩家愈玩愈亢奮,而在不斷的「快速刺激-立即回饋」中愈發不可自拔而最後停不下來。


 


學習需要深思熟慮,絕非重複「快速刺激-立即回饋」模式


 


長久接受「快速刺激-立即回饋」的訓練,會讓男孩愈來愈習慣於立即的滿足,而逐漸不習慣需要迂迴、等待與耐性的處事過程。對於這樣的腦袋有一個新名詞:「電玩腦」,其思考、態度、反應模式逐漸被制約,語言能力荒廢,主掌思考及理解的腦部區域活動逐漸變低,甚至影響到腦部掌控衝動、情緒的區域。


 


另外,年幼開始,假若大腦習慣了快速變化焦點的閃爍畫面、豐富刺激的聲光和緊湊無停歇的節奏,對於感官刺激較少、需要深入冷靜思考的課堂學習、或是功課作業等,愈來愈無法耐煩完成。


 


真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需要非常仔細的推敲琢磨,才能完美的定下策略、在深思熟慮中把事情處理好,尤其涉及到人情世故層面的問題。任何職業,除非擔任狙擊手、神射手,否則快狠準的目標追蹤與擊毀能力,絕非第一要件。


 


比如,和同學組成一個隊伍參加科學展覽比賽,首先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觀察、感受而產生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就會引發一連串的「為什麼」而形成研究動機。這種好奇心是無中生有的,絕對不是在設定完好的環境架構中以被動按鈕而輸出的制式反應,而是自己主動拋出的「關卡」,沒有框架,沒有範圍,沒有可以預測的解決步驟


 


接著,同學們必定會針對自己發出的問題蒐集資料,這個步驟牽涉的能力是耐心地蒐集、研讀、分析相關文獻,並知道如何從龐雜的資訊中擷取重要理論依據,整合到自己要研究的方向裡。這牽涉到耐性、閱讀能力、資訊整合的能力、歸納能力等等。


 


再來,是同學們分工合作的實驗與操作,進入反覆的測試、觀察、紀錄。需要的是工作的分配規劃能力、工作進度掌控的能力、對整個團隊的承諾與責任感、不厭其煩的進行單調的測試、非常細膩精確的測量、紀錄各項操作數據。


 


最後進行數據的分析與統計,需要的是冷靜務實的做計算、比較,並從數據的差異中找到對比性、相關性。這需要扎實的數學計算能力,並且要有敏銳的演繹能力,以洞悉相關數據背後代表的意義,而將數據展現為可以解釋的實際現象。


 


以上的每個過程都沒有固定的按鈕可供選擇,每一個步驟,也絕非只靠根手指頭就能完成大任。事實上,所有的事物都不能簡化為「眼睛與特定手指」的反應連結,也絕對不是「快速刺激-立即回饋」模式,光是一個科學實驗的每個步驟,就包含了不能量化、難以結構規則化的醞釀過程,可想而知,讓孩子把大部分休閒時間投注在電玩,會不會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眼明手快的「電玩腦」能否累積到足夠的處世智慧?


 


除卻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們也可以試想人際間互動的多種問題,也絕非有數個結構化按鈕供我們被動選擇,就能處理好沒有準則的複雜人際互動。美國心理學醫師Leonard Sax舉了最有意思的例子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父親如何學習安撫他哭鬧不休的寶貝嬰兒?這時,沒有鍵盤可以敲擊,沒有按鈕可以發射,此時,快狠準的攻擊能力根本只能大搞破壞,反而需要他用「心」去感受一個嬰兒的需要,要學著哼唱搖籃曲、要懂得溫柔有耐性安撫小嬰兒的技巧。


 


同理可循的是,當一個男孩長大成人,他要如何學習與另一半相處?既是好情人,也是好丈夫?此時,他的眼前不是一個螢幕,而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又個性的人;他的手裡沒有搖桿或按鈕,而是必須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到對方的感受,學習維繫夫妻情感的語言、肢體或是態度。


 


不論是學習與生活,確實必須從小讓男孩在大量而實際的情境中觀察感受、實際體驗、累積經驗、揣摩人性才能通透事理。


從宋代理學家程頤開始,就認定知識的貫通之道在於「格物致知」。朱熹則在《大學》中認定,要到達豁然開朗、融會貫通的致知之道在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以這四個階段的法則層層而進,由近及遠,由深到淺、由粗到精。


 


在反覆操作電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男孩訓練成眼明手快的反應高手,但是否能保證當他們成為堂堂五呎之軀,必能累積到求知或處世的足夠智慧?最適切的新電玩管教策略該會是什麼?我當然期望孩子反應機敏,順應潮流,以跟上錯綜複雜的聲光科技,並融入主流的數位生活模式,但更期望的是,他們將真正擁有融會貫通、思辨慎重的智慧人生。


 


*本文同時載於「親子天下」之「部落格共和國」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83&nid=1147&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