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經」是主張學習之初是只管讀,不必解釋的!對讀經教育有興趣或有疑問的人可參見《兒童讀經理論)(http://www.read.twmail.net/new_page_4.htm,王財貴博士著),我認同王博士的理念,尤其是廣義讀經 ─ 讀好的經書、聽好的名曲、看好的名畫 … … 等。在教育現場裡,前兩項較易實施,資源的取得也較容易。


現今的孩子們普遍心浮氣躁,不容易靜下來,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說,也容易與人發生爭執 … …種種的種種,不是平常教學可輕鬆解決的,而經典卻能協助我們一臂之力。藉由讀誦經典培養孩子們定力,藉由讀誦經典涵養孩子們的人格,效果或許不易立見,但長久以往,或有成長的空間!


    讀經的理念很好,但比較現實的問題是「時間不夠」!可是,這說來也很吊詭,因為讀經雖然起初會花許多時間,但隨著時間拉長,所累積的「能量」增加,對學習有助益,反倒會節省很多的時間。


    對此,我考慮再三,決定採「漸進式融入」的方式,找適當的時機切入,以免效果不影,導致虎頭蛇尾。因此,採漸進的方式逐步實施我班級經營的策略,保留一點彈性,慢慢增加儘量不增加孩子們學習上過多的負擔,可以的話,還可以對現有課業的學習有直接的助益,如此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也能建立孩子們對「讀經」活動的信心。


開學初,我先以九九乘法的背誦來「牛刀小試」一下,一開始並不要求孩子們背誦,只在中午用餐時間播放九九乘法給孩子們聽。對,就只有聽!過了一段時間,再增加在上課前幾分鐘集體唱誦一下。這樣的學習,孩子們沒有壓力,因為天天聽,早已耳熟能詳,效果很不錯。


    不久,一件有趣的事發生了,因為億載國小有「學習存摺」,每學期有一些必須背誦與檢核的唐詩。漸漸的,老師們不約而同的,會讓孩子們利用上課前的幾分鐘「讀經」 ─ 讀一下唐詩。孩子們從生疏唸到熟練與流利,這就是讀經的功效!


    但我知道,如果要藉由「讀經」來改善孩子們心浮氣躁,不容易靜下來,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說,也容易與人發生爭執 … … 等等的問題,進而培養定力,涵人格,這樣的讀經是不夠的。


還好,祥祥一年級的班級裡有實施《弟子規》的讀經,而且我在11月讀《幸福教養》一書時,看到書中提到「讀經」與《弟子規》 … … ,這種種都在提醒我,要讓孩子們「讀經」了!我研判一下,也該是時候了。於是,除了原本的唐詩,我再試著在班級裡,每天儘量撥出一點時間讓孩子們讀經,運用教室裡現有的資源 ─《兒童學易經》、《弟子規》、《孝道》 … … 等來進行,預期的目標為:


1.用讀經的節奏讓孩子們能專心、沉穩;


2.用讀經的程序培養孩子們做事的能力;


3.從讀經的內容培養孩子們自我覺察的反省能力。


 



 



 



 



 



 


    誠如《幸福教養》的作者彭菊仙媽咪所說,我們想要求孩子們做到的常規,往往在《弟子規》裡都能找到相蓻應的經文,真的沒錯!


一般人總以認為《弟子規》與《三字經》等是「小兒科」的,或許,以「知識」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如果論起實踐來,其中的道理,可不是人人都有把握可以都做到的。


    我現在和孩子們一起讀《弟子規》,大家一起來檢視自己,反省自己。是啊,教育的目的,不正是在培養人們「後設認知」─自我覺覺的能力嗎?故意不解釋,為的是要醞釀更大的能力,認得更多的字是必然的附帶收穫。


    此外,孩子英語的聽力也可以藉由「讀經」培養。由於孩子們九九乘法的學習也差不多了,所以九九乘法的「讀經」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可以功成身退了。現在,在中午用餐時間,我改以播放孩子們正在學習的英語CD,希望孩子們的聽力經由這樣的方式更上一層樓!


    其他,在晨讀或靜態活動較長的時段,我就會播放輕柔音樂或名曲,以涵養孩子們的性情。我還有一個習慣,是在快要定期考前,會帶著孩子們運用「讀經的方式」來複習課業,如此必然可收到不錯的成效。


    這是不得已的,因為「現實的成績也得兼顧」!只是,就長期而言,把時間全花在讀課本,不如花多一點時間在讀經典上!但為了兼顧理想與現實,我會看情形,慢慢增加,而想要增加讀經的時與量,原則很簡單,就是腳步站穩了,就可進行下一步。


    這,就是我在班級所實施的廣義讀經,「醉翁之意不在酒」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liang3399 的頭像
    yuliang3399

    快樂百合的痞客邦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