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會聽到一些關於如何提升孩子語文能力的問題,感覺上,似乎孩子們的程度真的很差,或是大人們已沒有什麼方法可施展了 … …,難道,真的如此嗎?
我個人認為並非如此,因為,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的事物,好的方法早有,捨棄好的方法不用,一昧的要「求新求變」以標新立異,不一定是「好事」,有時更顯得幼稚!
運用適當的方法,並持之以恆,無異是成功的捷徑。一般人認為有用了方法,卻見不到效果者,其實大多是沒有堅持下去,一遇到問題或瓶頸就退縮,然後又改覓他法,所謂的「滾石不生苔」不就是如此嗎?
令我覺得更不解的是,好的方法是那麼的明顯、那樣的簡單,偏偏很多人就「不相信」(正如同我苦口婆心的要啟發學生們數學思考方法也相當的不容易),因為方法雖簡單,但人們的「惰性」卻足以敗,唯有勤勞與堅持者,才能享受最後的甜美果實。
以下以語文程度、中文成語與英文文法的學習為例論之:
要提升語文程度,最快的方法就是讀經。我知道很多人反對或不認同這種論調,認為是「死讀書」或「不求甚解」。然而,其成效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做了才知道。至少,我是獲益的過來人。
如果誤用一些學來的成語,反而會貽笑大方,更顯得無知。為避免如此,我倒是建議讓孩子們直接讀例句,因為句子本身是一有機體的組織,孩子以句子為本時,就可意會該成語可如何運用。不過,實際上似乎很多成語的學習是讓孩子們背成語的解釋,我覺得如此的學習會有些危險。
英文文法的學習確實比較困難,因為我們非母語國家的人民。即使如此,我還是認為文法的抽象規則最好儘量用自己的頭腦歸納,法則是多背文章,揣摩外國人的寫作方式。如果讀文法書,其抽象規則理解即可,所必須背的正如學習中文的成語一樣 ── 例句。
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習慣,既使文法都對,也不見得「好」,因為可能是所謂的「中式英文」,沒有真正英文的「味道」。
掌握好的方法努力執行,並運用智慧解決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假以時日,效果自然慢慢呈現。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天下也沒有白吃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