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時代,有時政策的執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還得有「民意」的支持與認同


但是


「民意」不一定符合「專業」的要求


這時就需要用溝通來彌平一下兩者之間的鴻溝


 


教學十幾年來


我發現


在教育的現場也有同樣的現象


以最簡單的「作業指派」為例


在每接一個新班級時


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


 


無論老師如何指派


家長與小朋友的反應都會兩極---太多或太少


有趣的是:家長的看法有時又和小朋友的感受不同調


家長們所提出的看法


每個人的情形、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有時的況狀很極端


但相同的是


都希望老師能依其所認定的標準來指派作業的量


 


如果大家都站在「自我本位」的立場


那勢必難以有個結論


所以


從前就有一種說法---找出平衡點


如何找出呢


必須跳脫個人的立場,回歸作業的「本質」來思考,才有出路


 


為什麼要作業?


為了練習與精熟


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式?


有的,例如讀書(其實讀書比機械的抄寫更有用)


是否有比作業更重要的事情?


有的,除了課內的作業外,孩子的興趣、休閒也很重要


 


溝通需要耐心與時間


如果道理能很快就被接受或領悟


或許也就不會被歸為「專業」---屬於少數人的專利


但是


我們可以找出最大的公約數來溝通---本質


以整體平均數為考量


對於個別差異


就保留一些彈性的空間


 


是以


對於作業的指派


老師可派基本量---(一般學生練習後就會學會的功課量)


某些家長認為作業量不足者(要加強或加深加廣者),可私下自行指派


或是老師對於某些學生(作業基本量無法學會的)


再輔以補救教學


如此,應能找到「作業指派」執行面的最大公約數,並顧及個別差異


 


當然


就算最大公約數找到了


也不見得人人可體會與認同


執行上也不見得就能順利


過程還是需要不斷的溝通、溝通、溝通………….


總有一天會為人所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