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對於「看展」這件事,雖不排斥,但也談不上喜歡,總之,是不太有感覺的,


    我也一直很納悶,為何很多人看了書後,還會去聽作者的演講,或是參與座談會?為什麼有些人聽了CD之後,還瘋狂的排隊,只為了喜歡的偶像所舉辦的現場演唱會?


 


這些真的是我的疑惑!不解的是,資訊既以易「取得」,為何還要如此大費周章,多此一舉呢?    為什麼要看展?看展的動機是什麼呢?倒底是去看熱鬧,還是去看門道呢?外行如我,既不是無聊到非得去展覽現場看熱鬧,但也談不上去看門道,勉強可說的,大概是希望多少沾染一些人文的氣息吧!沾多少就算多少,隨緣。


 


至於看展的收穫,真的是眾生各個隨類解,同樣的東西放在那裡,任我們如何解讀。當然,它不會像海頓用「驚愕交響曲」來耍我們,拆穿我們外行充內行等虛偽表象的西洋鏡,因此,看展的態度與誠意,只有自己與天曉得。


 


    現在的我,對於「看展」這件事已與以前不同,已不全然沒感覺了!大概是在老婆的帶動下,量變造成質變的結果 ── 各項展覽看的次數一多,多少也會有收穫與心得的,正如熟讀唐時三百首,不會作詞也會吟。


 


    讓我開始對看展有所感覺,應該是去看台灣文學館「三毛紀念展」的這次吧!我是在對這位文學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去看展,在心裡「建構」出這為文學家的「形象」。當時,我沒有「主動」想去看展的動機,完全是老婆邀約而去看的。這和我最近去看的「三毛紀念展」情況剛好相反,我是對三毛這位作家有了一些認識之後,希望能透過看展能更進一步的了解而「主動」前往的。


 


    要形容「現場感」還真不容易,打個比方,電腦的虛擬與真實的情境自是有差別的!雖然我們不可能真正的擁有或永久的保留任何事物,但那「東西」活生生擺在您的面前讓您「眼見為信」,就層次感而言,在心理上的距離接近了許多。只是,這些「形而下」的東西,說實在的,還不是重點。重點在這些東西背後的故事,傳達了什麼樣的意義。


 


    我覺得看展,或參加現場的活動,最無可取代的,是「磁場」的加乘效果。和懂的人一同看覽,不需言語,感受就特別多。正如參加演唱會活動的粉絲們,有種「一家人」的感覺,喜樂與共;就像身處電影院的觀眾們,全身細胞隨著情節起伏的「一體感」!


 


    看展,和同好參加很好,萬一找不到同伴,也不必擔心,會去那裡的人大部份應該也是同好,有磁場的相互照應,感覺不會太差的。


 


    重要的是,要清自己倒底為何而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