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常聽說:「學歷不等於學力。」讀了書,吸收了許多人的觀點,充其量也不過增加一些「學問」而已。如果是知識與理論的堆積,只需倉庫就可以了,然而用電腦會更方便,究竟,對人們而言,必須怎麼做才有意義呢?


 


學問必須經由人們的實踐與運用之後,才能逐漸轉化成個人的智慧。學問與智慧之間,以生活作為連結。很玄妙的是,學問與智慧是互為因果,且可相互充實增進的!學問是死的、是他人的(他受用的)、是具體且客觀的,但經過實踐之後,可以發展成「智慧」;而智慧是活動、是自受用的、是抽象且主觀的,但經過分享之後,就會形成「學問」。


 


由於人有個殊性,每個人成長在不同的位置,因此,也只有透過各人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將外在或他人的學問「內化」成自己的智慧。每個人的智慧,透過各種媒介分享出來的內容,就形成了學問。如是,由學問---(實踐)--智慧--(分享)--散播學問;再吸收其他學問--(實踐)--智慧--……以此類推,循環不已,學問與智慧就因此而不斷的增長。


 


    之前因為攻讀研究所的關係,必須在短期內「瀏覽」(我不敢說讀,事實上根本是囫圇吞棗)許多的理論與知識,更必須有所「突破」與「創新」!現在想來,這種情形,在理工領域或許可行,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真的是很難的,正如教育一般,它是一種「實踐」的科學。(現在終於領悟到,為什麼吳金水教授說,日本東京大學對於文史哲領域,不輕易授予博士學位,他們必須考核是否真的在這些領域對人類有真正的貢獻後,才能授予。)真正的學習,應該是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並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各種研究法中,我認為「行動研究」還比較能解決問題,或許有些土法煉鋼,但是,沒有行動,任何理論都是空的。行動研究的彈性空間很大,可以運用各種研究方法,這就是轉變成智慧的主要關鍵。


 


    自從博士班畢業之後,不再有學業的壓力,終於重新享受到閱讀的真正樂趣。對於一些原典(原文書籍),也可以慢慢的讀,欣賞外國學者用英語表達的藝術,而沒有限時完成報告的時間壓力。當務之急,就是把之前讀過的東西,拿出來「消化」一番,並在自已服務的崗位上應用一下,看看能否藉由這種「實踐」歷程多少增進一下智慧,而不只是在「閱讀量」或「學問」等表面上的增加而已。


 


    為人處事的道理與各種學問,都必須透過實踐,才能開花結果,長成智慧。智慧透過分享,才能形成有用的學問。「分享」與「實踐」,真的是獲取學問與智慧的不二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liang3399 的頭像
    yuliang3399

    快樂百合的痞客邦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