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20070813蘋果日報a18論壇,王御風教授寫的《失業博士滿街走》一文
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現在對於大學過剩、入學門檻過低,大眾是一片的撻伐聲
但是
當年對於廣設高中大學似乎沒太多的反對意見
而且還預期「提升國民素質」與「增進國家競爭力」
個人認為大學教育普及化並沒有什麼不好,求學者原本就要有「名實相符」的自我要求,
而不是僅追求頭銜的虛名
但正如同後來周祝瑛教授所提出的,考十八分的意義,是否正代表著高中的準備教育-----失敗
早期的大學生
就有大學生的樣子與氣質
受到人們的尊重
現今則不然(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
記得我當年第一次大學聯考落榜
在補習班聽到一位老師說他親身的經歷
那次他上外國地理
談到荷蘭
他說,有一次在那兒,和一個人聊了起來
那人知道他是老師後
就和他談起佛教的理論
老師和他談了好一會兒
隨口問他
「你是做什麼的?」
他說:「我是農夫。」
老師就告訴我們:「人家荷蘭的農夫都有那麼高深的知識了,難怪國力會強!」
---------
反觀在國內呢
眼高手低者比比皆是
不然就是認為自己大材小用、懷才不遇....
快快拋開「士大夫觀念」吧
進修與拿學位並不一定要為了升官或加薪
應該檢視自己在為人與處事的境界是否有提升
真正的實力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
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句話
態度決定高度
這高度是真正的高度
學位並不等於高度
這也是我需謹記在心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