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俗話說:「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湊熱鬧。」如果在閱讀文章時,知道如何「看門道」,並進一步吸收好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那麼寫作的功力便會和閱讀的數量成正比。但是,要如何做才能從文章裡看出門道呢?筆者建議採取「閱讀鑑賞」的學習方法。 

 

「鑑賞學習」的方法和以往所謂的「形式深究」與「內容深究」略有不同。「鑑賞」最後的目的是要探究並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而非只是了解文章的結構,或是表面與深層的文意而已。

   雖然,這樣的方式在教學的目標較為深入,然而用「鑑賞」一詞,也意味著在帶領學生解讀文章時,採取的態度是輕鬆的,用欣賞的方式切入閱讀內容,不僅讓學生容易領略到文章的美,也能從中學習寫作的技巧。

   教學的內容,就是供給學生閱讀的內容,課文或寫作範文都是很好的材料。至於教學的方式,是依據寫作的技巧與評分規準的內涵,一步步帶領學生進行文章的鑑賞工夫。其步驟大致如下:

 

看「如何取材」

材料的選擇很重要,必須扣住主題,不然就會離題。所選的材料和文體有關,記敘文和論說文所要的材料就有些不同。因此,在初步引導學生概覽文章後,就必須探究一下,作者的這篇文章,是用了哪些素材組識起來的?在鑑賞作者「如何取材」時,要探討的問題是:「根據文章主題,作者運用了哪些材料(或事例)來表現?」

 

看「如何布局」

作者用幾段完成這篇文章?段落如何安排?是依人、事、物、時間、空間 … …哪種方式安排的?這樣的方式好不好?哪裡好或不好?段落間是如何連貫的?用什麼方法銜接或轉折?是否使用了連接詞或轉折語?如果沒有使用連接詞或轉折語,那作者是如何讓段與段之間巧妙的「接」起來,讓人讀來沒有中斷的感覺?

 

看「開頭結尾」

文章開頭的方法,有「開門見山」、「設問」、「引用」 … … 文章結尾的方法,有「綜合結論」、「建議」、「呼應」、「祝福」… … 有時候,方法的運用會和文體與內容有關。在引導學生鑑賞時,不必事先介紹或太過強調這些方法的「專有名詞」,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這樣的方法,並用他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學生發表之後,再大略介紹一下方法的名稱,這些方法日後如果再遇到,學生的印象夠深,就會自然應答。

 

看「表現技法」

文章是「文字的表現藝術」,當然可以用「美」的觀點來加以鑑賞。可以請學生找出文章運用了哪些成語、四字語詞、句型、修辭或美詞佳句。可以請學生試著評論,作者的用字遣詞通順與否,或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得宜。可以請學生找出文章中讓人覺得眼睛一亮的「亮點」,並試著說出原因。此外,如果文章的內容,描繪得栩栩如生,也可指導學生試著將文字轉化成腦海中的影像或動畫,這時就不難發現,文字與標點符號的效果與力量。

 

找「中心思想」

文章的寫作,是經過作者的審題與立意之後,才下筆完成的。中心思想和「大意」不同,指的是作者在文章裡最想呈現的重點,因為有重點才讓整篇文章言之有物,也就是「牛肉」之所在。教學時的提問為:「根據文章的題目,作者想要呈現的重點是什麼?」這個步驟,在寫作時是最先的;然而,在閱讀教學時,卻是放在最後,這是不得已的,因為閱讀是透過文字的理解、歸納,回溯了解作者的想法,這和作者先有想法,然後展開文字創作的程序剛好相反。

 

做「綜合統整」

最後,再依文章寫作的程序,將上述引導過的問題再進行一次總整理。設想作者如何寫出這篇文章,從審題、立意、取材、布局、開頭結尾、表現的技法 … … 等。相信學生對於文章的內容不但會更清楚,也對寫作的方法與內涵會更有概念。

 

行「內化學習」

   書本是文章的延伸,在文章閱讀鑑賞的功夫札實之後,一樣可以應用到書本的閱讀,而且更能發現作者編寫書本時,在結構上的巧妙用心與安排。

我們必須體認,所讀的文章其實都是別人的作品,不管文章再怎麼美,寫作的技巧再怎麼高明,終究都不是自己的。但如果在「鑑賞」優美的文章後,燃起見賢思齊的心,往後寫作時,多嘗試與練習,就會慢慢將他人的好方法變成習慣,久而久之逐漸內化,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效。    

 

 作者: 鄭宇樑(臺南市億載國小教師)

鄭宇樑(2013)。藉閱讀鑑賞提升寫作能力。國語日報,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13教育版。.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