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可以不用升旗?(OS:因為他腳受傷,不方便,但和你升不升旗無關。)
為什麼他可以睡木板?(OS:因為他臉痛,趴著睡不方便,但你沒有這個問題!)
為什麼人家可以 … …
為什麼 … …
為什麼 … …
孩子問的這些問題,有時是「不必」回答他們的,有時是別的同學的隱私,並不想張揚。身為家長或老師的你我,相信對這些為什麼並不陌生。回顧我之前在無名小站曾發表兩篇相關的文章:
1、「他(她)也這樣子 … …。」(http://www.wretch.cc/blog/yuliang3399/11411286)
2、公平的迷思(http://www.wretch.cc/blog/yuliang3399/10148466)
事實上,那些「疑問」正如前文所述,很多不是想見賢思齊,而是「比爛」的心態。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今孩子普遍缺乏的「同理心」,不會將心比心的為他人設想與著想。
也難怪,現在少子化,每個都是寶,被照顧得好好的,孩子們會傾向自我中心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是孩子打了人,通常都會忘了,不然就會說是不小心,或「只是 … …」,但總是記得別人曾經打過自己,而且一口咬定別人是蓄意或故意。
這樣情形不只發生在孩子,青少年和大人的世界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即使連「處理」的看法,孩子們的角度和我們不一樣,他們要的是「公道」─「以牙還牙」或「一報還一報」這種直接的反應,但是,我們會顧及很多層面,像「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下」,通常,前者問題不大,問題常發生於後者。
私下規勸孩子時,有時會有孩子問說:「那為什麼XX人之前這樣做,卻沒有被叫來?」但是,這孩子又如何能「確定」了?沒看到的,又不代表沒有!是因為顧及孩子彼此的自尊心,處理上才如此為難,其實,最省事的方式就是不管什麼事都一律公開處理就好了,也免得老是如此被孩子們「誤會」。
大人考量的點,即使向孩子解釋與說明,因為層次的關係,不見得會被孩子們了解與接受。其實,在歷史上,我們也知道,要讓某些人「真正」領悟,有時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才能達到,並不是普通的教育與輔導能竟其功。
這一切,都是不常考慮他人所衍生的後果。
人們什麼時候學會了同理心,什麼時候就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