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現場中,覺得最有意義,但也最難的部分,應該就是「親師溝通」這一塊。是啊!要和誰溝通?溝通什麼?什麼時候溝通?在什麼地方溝通?要怎麼溝通?最後又回到根本問題:為什麼要溝通?


 


    一般而言,導師接手新的班級,就必須和新班級學生的「家長們」互動,以深入了解學生的背景,。所謂的「家長們」泛指學生的「所有長輩」,真的有點「複雜」喔,不過,確實如此!如果在新班級中,有以前教過學生的弟弟或妹妹,就可以減少很多溝通上的時間,因為親師彼此都已經很了解了。


 


    在溝通的過程中,除了要了解學生的背景、家長的想法之外,也要讓家長了解老師的教育理念,以期家長能協助,並在親師的合作之下,讓孩子的學習產出最大的效能,然而,最困難的就在這裡。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觀念,有時候,真的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因為情境不同,理論就得因應個別差異而修正。所以,理念的部分是可以討論的,而且,世界本身就充滿變化,有無數的可能,沒付諸實施,誰也不敢保證誰的觀念或方法一定是對的。想法與理念可以不一致,但至少須了解彼此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能減少磨擦,並相互配合。


 


    問題來了,現在大家都很忙碌,為了溝通理念而決定共有的時間和地點不是容易的事。恰好,網路部落格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只要網路本身不出狀況,任您要在三更半夜上線都不是問題。雖然,版主不一定都在線上或即時的回覆,但比起面訪與電訪確實方便多了。    既然部落格有這麼多好處,還猶豫什麼呢?當然要建立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放些什麼上去?」


 


    要回答這問題就必須回到:「為什麼要溝通?」這根本的問題來思考。其實,說來慚愧,雖然自己身為老師,卻同時也是一位邊做邊學的家長,一個初學為人父的爸爸。就育兒的「經驗」而言,我的「年資」不及班上家長,我所能做的,是以身作則,將所學的原理原則「示範」一下,即所謂的「照書養」之類,其實也不敢保證是最好的。因為,連暢銷親子作家盧蘇偉老師都不以「專家」自居,他很謙虛的說,他所寫與所說的,都只是「分享」而已。他這樣的說法給了我相當的震撼是的,人不該自滿或自以為是。雖然我當了老師,或許比一般家長接受較長期的「專業訓練」,但是,也可能會落入「主觀與偏見」中而不自知。而部落格這個平台恰好能提供「回饋」的機械,而且服務的對象更廣大,不侷限在班級內。透過分享或網友的互動回饋,也可反省一下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是否得當。


 


    最初,我放的是「學習方法與教養觀念」以溝通學習的訣竅與教養孩子該注意的事項;「育兒隨筆」則是分享個人育兒的經驗與想法;「歡樂家庭趴趴走」則是分享帶孩子出遊的經驗 … …以及其他陸續新增的項目。東西「放上去」之後,所呈現的是我(老師)的文本,而家長可以據此操作或試試看,甚至加以改進。我覺得,或許分享個人經驗的效果會比單只傳達理念的「規則」來得好,至少,我可以確定,這些理念與理論,對我而言,是有生命意義的。


 


    更有趣的是,老師們幾乎每一年都要「重複溝通」同樣的事 … …,似乎放完了假,一切都得從頭。可是,成長應該是逐漸累積或進化,而不是常這樣「歸零」的啊!妙的是,部落格也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只要親師均有電腦,只要文章不被刪除,從舊文到最新的文章,均能詳實的呈現所欲傳達的內容,無論是過去的家長、現在的家長,甚至未來的家長們都能透過這介面了解老師,並和老師互動。因此,部落格無異開啟了另一扇溝通之窗!


 


最後,要強調的是-----「分享」的概念,部落格可以保留可以進步的空間,讓大家為孩子們的未來做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