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在多年前聽過鄭石岩教授的演講,他提到一個很好的觀念:孩子的語言能力,其實與孩子平時和父母的互動有關。也就是說,父母親平常和孩子互動時「所使用的語言」將決定孩子的語言能力。


 


    現在自己當了孩子的爸爸之後,從經驗之中,覺得鄭石岩教授的話更是有道理。原來,教育是無所不在的,在我們驚覺它的存在之前,它早已悄悄的在進行,而且不知進行到哪裡去了!


 


    只是,現今親子的互動較少,反而是電視與孩子的關係較密切,最顯而易見的,是孩子看了電視之後,語彙明顯增多,但因為沒有經過篩選,語彙無論好壞,孩子都是來者不拒的。


 


    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倒不必如驚弓之鳥一般,把孩子養在溫室裡,其實,有一些話即使沒在電視上看到,也會在路上、學校、或其他場合  裡「不小心」遇到。重點在於,孩子要不要「學」,當然,孩子還沒有很好的判斷力,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教孩子分辦好壞,學習好的,對於不好的不要盲從。


 


    既然無法預先防止突如其來的「語言汙染」,那該怎麼辦呢?就儘管的加入「清流」吧!正如我曾聴佛光山的星雲大師開示過:「修行要注意大的方向,對一些小問題不必太在意或放過多的注意力;像對於整片滿滿稻穗田而言,裡頭的雜草就顯得微不足道。」


 


還記得20090626(五)學校班上同樂會那天,因為我事先有答應孩子們,我要扮演「豬哥亮」,所以特地去買了個假髮在班上表演。一回到家,我也戴上那頂假髮給我孩子看,他看了哈哈大笑。他說:「爸爸,你這個是『假髮』喔,我還以為是從豬哥亮的頭上給『扯』下來的 … …」雖然,是簡單的一個字「扯」,但我聴起來,意義卻非常的「重大」,因為,對一個五歲的孩子而言,「扯」這個字在這句話裡,實在是用得太妙了。可見,我平時多和孩子講故事與多說話是有用的。可惜的是,我忘了他從哪裡學到的,所以未能註明出處,但能肯定的是,「扯」絕對不是他自己創造的,所以多讓孩子學習是有的。而在這裡的「學習」,我所要提的是「不強求成果」的「刻意的學習」。


 


這下子,大家可能又要搞糊塗了,孩子的學習,要如何才能做到一方面要「不強求」,而另一方面又是「刻意安排」的?


 


    既然提供了學習的環境,孩子於其中長期耳濡目染,自然就能學到裡頭的東西,是以「不強求」;而大人們若不對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做一些巧思與安排,就會流於固有的習性來主導整個過程。舉例而言,家裡務商與、務工或務農的子弟,平時所聽到的語彙就有極大的差異存在,也因此,有部份孩子後來在學校學習語文時有困難存在,這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他們在早期的語言使用,家庭環境早已使他們的語言「使用習慣」天南地北的不同了!而一般的使用的口語,又和課文中所使用的「書寫語言」也有落差存在,因此可知,儘量用「書寫語言」取代「簡要口語」和孩子互動準沒錯,而且愈早愈好。(別擔心孩子日後講話會『文謅謅』的,要達到這『境界』還不容易。還是一句老話:由繁入簡易,由簡返繁難啊)


 


    解鈴還需繫鈴人,知道了「日常用語」對孩子日後語言程度的影響,那麼日後和孩子說話時就要格外的謹慎(就像盧蘇偉老師也說,不要和孩子說『車車』等兒語,直接使用正式語言),跟孩子說話時,儘量說「長」一些、「詳細」一些,這不是什麼童趣不童趣的問題,而是已在不知不覺中,奠定孩子日後的造句與描述能力了。


 


    甚至,有時候也不要輕易「放過」孩子,我們還可以反問他,試著「引出」他已學過的語彙來應用,看看是否用得對,至少增進孩子的思考能力。甚至父母親更可以把課文裡要教的圈詞與句型,「刻意而不落痕跡」的融入在平常和孩子的對話中,或者製造能讓孩子說出圈詞與句型的情境,然後讓孩子自己描述出來(國語與英語皆是如此)。


 


    這樣的學習是充滿樂趣與挑戰的,更棒的是,這個方法肯定了教育的功能,讓我們有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