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除法,就學術的用語而言,有「包含除」和「等分除」兩種。




    然而,這樣的專有名詞對孩子們而言,顯然不易理解。




因此,我將它們改稱為「拿走型」和「平分型」,這樣比較好理解,至少也可望文生義。只是,很麻煩的,就除法的式子而言,不管是「拿走型」或「平分型」,列出來的式子都「一樣」!




例如:




一、  14個杯子,2個裝一盒,可裝幾盒?(拿走型)




      14 ÷ 2 =(7       答:7




 




二、  14個杯子,平分給2人,每人可得幾個?(平分型)




      14 ÷ 2 =(7       答:7




 




    困難點在:1.同一個「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兩種意義;2.「拿走型」有時還會涉及「單位」的變換(幾個單位量變另一種單位稱呼)。




 




    即果要避免掉落陷阱,除了遵照「答、圖、橫、直、驗」的基本口訣外,在列橫的這個步驟
,最好再加上「先以乘法思考列式,再寫成除法算式」的方式。這樣的方式,除了可以確定除法的題目是哪種型之外,其實也提前完成了「驗算動作」,不是嗎?




    再以上述例如說明,例如:




 




一、  14個杯子,2個裝一盒,可裝幾盒?(拿走型)




      先以乘法思考:




      2 ×
    )=14    …… .2個為一盒的(幾倍)杯子總數是14




                              每次拿2個出來裝一盒,看能拿幾次,所以是「拿走型」




       再寫成除法算式




      14 ÷ 2 =(7       答:7




 




二、  14個杯子,平分給2人,每人可得幾個?(平分型)




      先以乘法思考:




          )×
2
14    …… (多少)盒的2倍,杯子總數是14




                 不知道每人個別所得的數量,但知道要分發的對象--有2人(幾倍),所以是「平分型」




      再寫成除法算式




      14 ÷ 2 =(7       答:7




 




    看出問題所在了嗎?我們無法從孩子所列的除法算式中,確定他是否真正理解題意!




    因此,每次教到這個單元,我總是要孩子們把乘法算式列出,但總是有不少小朋友覺得,多寫乘法算式是多此一舉。




其實,真的是「多此一舉」,因為題目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寫,不過,對當老師的我而言,才是真正的「自找麻煩」!因為,我還得幫孩子們檢查,括號在前面還是後面,倒底寫對了沒有?




    總會有孩子問:「一定要寫嗎?」




    這樣的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也令我感到難過。我告訴孩子們:「你也可以不寫,因為題目根本沒有規定,一樣是『對』。但就如同我所講的,我們無法從除法算式判斷是拿走型或平分型,所以我也無法根據你們所寫的除法算式,知道你對題目的理解是否正確,除非你把乘法的式子列出來!」




    「有些人想節省時間,省去麻煩,不想寫乘法算式,表面上,這些人看起來好像很『聰明』,但是,由於沒有寫,所以無法確定內心的觀念是否正確,就有錯誤滋長的危機,就如同癌細胞的擴散,最後發現時,已是末期了!」




    只要在一開始稍微辛苦一點,多花一點點的時間,就可避免錯誤觀念的發生,縱然可能有錯誤,在過程訂正即可,所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少,在觀念形成的過程中,老師會幫孩子們「檢查」是否正確,避免像
《蘋果日報》,〈爆肝的祕密〉一文(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1111/34633898/)所提的那樣。




「聰明」的學生,不想寫乘法算式,雖然可能省去不用「因寫錯而要訂正」的麻煩,但可能到最後一團混亂,概念不清不楚。




    「最後,大家會發現,有些用功的學生,聽老師的話,看起來好像很笨,多寫乘法算式,有時寫錯了,還要被退回訂正。其實,這些人一點也不笨!」我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ang33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