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一錯再錯,都是無關痛癢,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是因為沒讓他有深刻的知覺與感受!沒了「後果」與「承擔」,連天塌下來都會有人替他撐著,那當然可以肆無忌憚了!
孩子被「告狀」了!要如何看待這件事,考驗著父母親的智慧。尤其是一向乖巧的孩子,卻有這樣的消息傳來,可說是「晴天霹靂」,使人難以接受,尤其是有身分地位家長們,在面子上更是會掛不住,往往會運用「勢力」,出手替孩子「擺平」一些事。
為什麼孩子一錯再錯,都是無關痛癢,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是因為沒讓他有深刻的知覺與感受!沒了「後果」與「承擔」,連天塌下來都會有人替他撐著,那當然可以肆無忌憚了!
孩子被「告狀」了!要如何看待這件事,考驗著父母親的智慧。尤其是一向乖巧的孩子,卻有這樣的消息傳來,可說是「晴天霹靂」,使人難以接受,尤其是有身分地位家長們,在面子上更是會掛不住,往往會運用「勢力」,出手替孩子「擺平」一些事。
最近在讀了李家同教授與洪蘭教授對於閱讀的一些相關論述之後,有了一些想法。巧的是,有時也會遇到熱心的義工媽媽問我如何引導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問題,由於實在很難用三言兩語就回答完畢,通常我都會希望她們先看我過的部落格後(可參見我已發表的舊文http://tw.myblog.yahoo.com/doctor-2007020202/searchblog?p=%E9%96%B1%E8%AE%80&my=1,以及http://www.wretch.cc/blog/blog.php?id=yuliang3399&search=%E9%96%B1%E8%AE%80&search_title=1&search_content=1),看看是否有什麼問題,再進一步互相研究。
大家都是如何處理孩子們的問題呢?尤其是本身在忙,偏偏孩子又出狀況的時候 …. …
有時也別太認真,因為孩子們的「不合」,分明是暫時的「假象」。證據就是下一秒鐘又有說有笑的玩在一起。太認真的「審判」,感覺上像是要把他們撕裂一樣。
社會科的學習自四年級開始,就會變得有一點「難度」。難在有些名詞有些陌生,難在有些名詞不易理解,難在懂了還不夠,如果不背一下,考試時可能會腦筋一片空白 … …
這時一些法寶就得拿出來。
小朋友自小三開始,數學就要「準備起飛」,尤其是「乘法」的部份。因此,「乘法」所需的能力,最好能在先前就「準備好」,如果之前沒準備,其實也「來得及」,只是比較累一點而已。
平常就和孩子玩數學的乘法遊戲,可用的材料為:
最近家裡又有音響出了狀況,對一般人而言算是古董,應該可以報廢了 ── 因為卡帶和CD播放器都故障。然而,我卻覺得它還是有大大的用處 ── 至少,它收聽廣播的部份還算是正常的啊!所以,我將它移到鋼琴室內,因為這個地方是祥祥常常來玩的地方。
音響還沒壞掉之前,是放在客廳裡,所以祥祥到鋼琴室玩的時候,我就把聲音轉大一些,但是傳到鋼琴室的時候,聲音還是因為距離而變小。
有些人天生自然,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但是一般人無法如此。不過,不要氣餒,因為有不少的研究清楚的指出「專家」與「生手」的差別在哪裡,換言之,只要能補足了這部份,專家與生手的差別就不大了。
之前,我一再強調「想像力」在讀書方法中的重要性,而「聯想力」就像是想像力的姐妹。如果,想像力能讓你「舉一反三」;那麼,聯想力就讓你能有「觸類旁通」的能力。要如何才能運用聯想力,達成「觸類旁通」的目的呢?
您是否有帶過孩子聽音樂會或看展覽的經驗?那些毛毛躁躁的幼稚園與國小中、低年級的孩子,由父母私底下帶一、二位去還好,至少能夠掌控,如果自己一、二位小朋友都無法搞定,那麼一位老師帶整班三十幾位小朋友的局面將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為何沒興趣,覺得無聊,是因為那些聲音、那些圖畫、影像對他們而言,根本沒有「意義」。沒錯!不要說孩子,先反問我們自己,我們為何去「看」,看什麼?真的看得懂嗎?是看門道,還是去湊熱鬧呢?還是「假高尚」的表示自己很有品味呢?小孩覺得無聊不耐煩時,大人水準就高嗎?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呢?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還可以再問下去,我想,這是必須先解決的。
記得在多年前聽過鄭石岩教授的演講,他提到一個很好的觀念:孩子的語言能力,其實與孩子平時和父母的互動有關。也就是說,父母親平常和孩子互動時「所使用的語言」將決定孩子的語言能力。
現在自己當了孩子的爸爸之後,從經驗之中,覺得鄭石岩教授的話更是有道理。原來,教育是無所不在的,在我們驚覺它的存在之前,它早已悄悄的在進行,而且不知進行到哪裡去了!
我在舊文《孩子在家讀書的方法(建議) 》中,即有分享「預習」、「複習」、「精熟」三合一的讀書方法,但我也知道,能按此法確實「操兵」的不多,因為在在挑戰著大人與小孩的惰性。其實,如果真的在家讀書的時間沒那麼多,倒也不必真的那麼嚴格的每晚把全部的範圍讀過一次,也可以分配到兩三天完成,而數學則保持天天練習的狀態也無不可。總之,這招讀書方法是運用「讀經」的「重複」精神。我想,一定不少人無法認同我所提的「讀書方法」,感覺很死板,那麼請耐心的看完我以下的論述。說真的,除非真的是「先天上的問題」或「考運極差」(每次考試就粗心大意),否則,經過後天如此的『努力』還會考不好,我是不太相信的!
就預習而言,因為不熟悉,所以不了解是正常的,但是要「準備好」,準備什麼?準備好要學習的心理狀態!(參見http://www.wretch.cc/blog/yuliang3399/10261022)如果孩子沒有準備好,是一張白紙,直接吸收也就罷了,最怕就是既不是白紙,也沒準備好,聽不懂或不專心聽,那就又得花很大的力氣加倍學習。既然是新單元,透過「先行朗讀」的方式以增進教材內容在腦中的印象,雖然這時沒有解釋,但是在孩子的心裡已悄悄起了變化:有了收穫或疑問,而此二者,不正是「預習」所需的目的嗎?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或催眠)的動物。在一天裡,我們與外界的互動,幾乎無時無刻的處在這種狀態中而不自覺,換言之,只要沒有太多的警覺,就有可能接受了外界所給的暗示。(也包括您在看我這篇文章的同時 … … 。啊!不小心打出這段,但別緊張,我是很善良的人! 旁白曰:『噁心!』 哈!開玩笑的,如有巧合,乃諸君自行對號入座,概與敞人無涉!)
如此說來,似乎是說「暗示」這玩意兒不好囉?非也!非也!它只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實,端看吾人如何使用。正向的使用,可以增加信心,甚至開發潛能;負向的使用,輕則讓人沒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重則讓人因被洗腦而喪心病狂!
數學這領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培養孩子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有具體的目標和可依循的解題步驟(請參見拙作:數學解題標準程序),但至少過程該如何安排,則有相當大的空間,若要說是一門「藝術」,那也無不可。
教學多年以來,我發現必須開門見山告訴孩子們一個事實,那便是:所有的數學題,其實都該算是「應用題」。何以見得?因為,大部份的小朋友是超級無敵的「懶」,能不寫就不寫,能不算就不算(君不見他們在選擇與填充題,幾乎是用『心算』或用『猜』的 ... ...),他們只有在寫「應用題」時,不得不算時,才勉為其難的算一算。於是乎,我明確的告訴他們:「數學很強調『為什麼』,以及答案是『怎麼來的』。講白一點,所有的題目都是『應用題』。因為都是根據應用題改編成其他題型,像是非與填充題等。所以,不是只有『應用題』才要『算』,所有的題目也都要『算』!」我相信,如果孩子們真有把我這話聽進去,往後他們在各種題型的錯誤率應該是會降低的。
時常會聽到一些關於如何提升孩子語文能力的問題,感覺上,似乎孩子們的程度真的很差,或是大人們已沒有什麼方法可施展了 … …,難道,真的如此嗎?
我個人認為並非如此,因為,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的事物,好的方法早有,捨棄好的方法不用,一昧的要「求新求變」以標新立異,不一定是「好事」,有時更顯得幼稚!